8月9日上午,市民李先生致電《安慶晚報》熱線:近幾年來,我市城區有不少住宅小區安裝了公共健身器材,這給居民們鍛煉身體帶來了方便。隨著時間的推移,加之缺少后期維護,一些健身器材出現了不同程度的損壞,影響使用。
【市民反映】
公共健身器材破損維修難
李先生告訴安慶晚報記者,他居住在康居里小區。“前幾年,有關部門在我們小區安裝了一批健身器材。每天早上和傍晚,只要不下雨,就有居民來此鍛煉。”
“不少居民喜歡在‘太空漫步機’上鍛煉。”李先生說:“由于使用的人較多,加上加期維護不到位,這臺‘太空漫步機’一條腿掉落。”
“損壞的‘太空漫步機’不僅無人維修,反而被拆除。”李先生說,另外,還有一些健身器材出現銹蝕,也無人過問。
無獨有偶。家住綠葉小區居民張先生說,一年多前,有關部門對小區進行改造時,安裝了一批健身器材。“由于出現損壞無人維修和一些居民使用不當,這些健身器材現在少有居民問津。”
“健身器材之所以由‘熱’轉‘冷’,主要是損壞嚴重,沒人敢玩。”采訪中,市民謝先生向記者介紹,小區健身器材損壞嚴重與其“超期服役”有著很大關聯。
謝先生說,我市不少小區的健身器材要么破舊,要么沒有安裝日期,真的不敢使用。
健身器材的使用壽命究竟有多長呢?根據《室外健身器材的安全使用要求》國家標準,具有杠面彈力性能的單杠和雙杠的健身器材安全使用年限為兩年;具有轉動、擺動或滑動等含有各類活動性零部件的器材安全使用年限為4年;其它無任何活動性零部件的穩固性器材安全使用年限為6年。
走訪中,康居里小區居民張先生告訴記者,他們小區健身器材已經過了8年。“如果健身器材的維護工作做得好,使用年限可以適當增加。由于缺乏健身器材的日常維護,也沒有配備專門的維護人員,許多健身器材的使用‘壽命’都有所縮短。”
【政協委員】
建立健身器材維修保養隊伍
迎江區政協委員何文、郭家義經過調研,撰寫了《關于加大對社區健身器材管理和維護的建議》提案。
何文、郭家義委員說,為提高城區居民的身體素質,我市不少小區都安裝了健身器材。這既讓居民們鍛煉了身體,又豐富了居民們的業余生活。“隨著時間的推移,加上使用不當、自然老化、缺乏保養等因素,一些公共健身器材遭到損壞。有的健身器材‘缺胳膊斷腿’,有的螺絲松動、銹跡斑斑。如果任其損壞,既造成經濟損失,也給居民們健身活動帶來不便,甚至會造成傷害事故。”
何文、郭家義委員說,隨著小區健身器材裝配年限的增加和配備數量的增多,設施老化問題日益突出。由于體育健身器材投資主體不同,有些是體育部門統一安裝,有些是住建部門配套設施,有些是社區投資,有些是開發商建設配套。無統一備案,責任主體不明確,造成管理維護難度大,許多超出安全使用年限的器材仍在使用。“投資主體不同,購買的健身器材質量層次差別較大,有些非體育部門安裝的器材為三無產品。維修配件買不到,無產品責任保險,存在著一定的安全隱患。”
何文、郭家義委員為此建議:一、對小區健身器材的管理實行責任制,采取使用單位、受益單位誰使用誰負責的制度。建議落實街道社區的屬地管理原則,制定出臺相關管理制度,社區、物業公司加強溝通協調,明確職責。切實加強公共健身器材日常管理維護,呼吁居民愛惜公共財產,營造良好的鍛煉環境;二、配備健身指導員,做好小區健身器材的警示說明、使用方法、功能用途等宣傳指導工作。指導居民根據個人身體狀況選擇合適器材進行適當鍛煉,避免出現因操作不當引起的安全事故;三、加強小區健身器材的日常監督巡查。定期對小區健身器材進行安全檢查,對有安全問題和存在安全隱患的器材及時維修或更換,杜絕一切安全隱患,切實做好小區健身器材安全管理工作。根據居民不同年齡段、不同健身喜好等特點,豐富健身器材功能與用途嚴把質量關、安裝關,確保健身器材質量過關,按誰生產誰安裝,質量誰負責的原則;四、各級財政部門要給與經費支持,既要考慮公共健身器材前期建設投入,更要考慮后期監管維護費用。通過出臺有關管理方法,進一步明確各方的工作職責,落實解決維修資金來源渠道,建立健身器材的維修保養隊伍。
【有關部門】
引導廣大群眾文明健身
對于市民的反映和政協委員的建議,迎江區教育體育局一名羅姓工作人員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說,近年來,迎江區一直堅持貫徹《全民健身條例》和《安慶市全民健身實施計劃(2016-2020年)》精神,不斷增加公共健身器材的投入與配置,持續推進全民健身工程建設工作,改善群眾參與全民健身活動的條件,提升市民身體素質,豐富市民的業余生活。“但是,公共健身器材的監管,還需要我們進一步作出努力,真正使公共健身器材發揮作用。”
“下一步,我們將充分利用現代化辦公的力量,利用‘互聯網+’的思路,通過電子平臺,發揮群眾的廣大力量。利用‘隨手拍’、‘隨手報’等方式,及時發現、上報公共健身器材的破損情況,保證公共健身器材的良好運行。”這名羅姓工作人員表示,他們將積極創造條件,并申請公共健身器材的管理、維護、更新等方面的財政經費,逐步發揮社會體育指導員的作用,對健身器材進行檢查、維護、監管等工作。“同時,我們將廣泛宣傳科學使用健身器材、自覺愛惜、維護公共健身器材等方面的知識,引導廣大群眾文明健身、科學健身。”
(開惠娟 記者 汪秀兵)